赵翊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双减”’背景下减少非教学任务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对我市社会事务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分析很有价值,建议也很好,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建议,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有关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相关精神,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推动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教学负担。
一、靶向发力,实现精准治理。近年来,不少社会事务频频进入校园,不仅严重干扰学校的教学秩序,而且加重了教师负担,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市教育局针对此问题,多次会议研究部署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7月15日印发《关于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正面清单,各区和有关部门将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方案》的出台,对荒原跑马进校园的各类活动坚决说“不”,同时对社会事务进校园加重教师负担进行精准施策、靶向治理,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二、整合事项,实现减负见效。2024年2月和5月,市教育局要求各区针对进校园事项进行汇总梳理。经过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之后,进校园事项明显减少,海棠区从19项减至9项,吉阳区从16项减至11项,天涯区从17项减至8项,崖州区从42项减至11项。市教育局经过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并参照省里的正面清单,整合成我市的正面清单5类7项,与省里保持一致,各区各部门统一执行。正面清单不仅明确事项类别、事项名称、设置依据、事项部门,还明确了进入形式、进入时长、进入时段,为社会事务进校园提供了根本遵循,并真正让教师减负政策落地见效。
三、加强督查,实现常态监管。市教育局不定期开展“四不两直”督查,就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主动与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加强沟通,为进一步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如市安委会专门下文严禁安排教职工参与防溺水巡查,公检法司等部门在“护苗”会议上均表示尽量少进校园。市教育局在今年暑假和中秋节假期前专门发出通知要求不得安排教师值班,并切实扛起行业主管牵头责任,分别在暑期和秋季开学后安排专人不定期电话抽查并组织深入各学校开展暗访督查,进一步摸排教育领域“社会事务进校园”及相关减负问题整治落实情况,重点摸排假期学校是否安排教师值班值守、是否仍旧存在打卡接龙、考核中严重“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自7月15日以来,经过电话抽查、明查暗访各区教育局和近100所学校,都不存在学校组织教师暑期培训、打卡接龙等情况,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已经较之前减少很多,但发现个别学校还存在不落实有关要求安排教师值班的情况,值班表贴在保安室墙上,督查组当场要求学校立行立改,同时指导各区教育局再组织专人到所属学校进行检查。截至目前,个别学校教师值班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市教育局还设立教师减负专项检查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公布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举报方式,同时深入各区开展实地指导,就存在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通过监测、举报、核查、通报、约谈、曝光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随着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多,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也会不断出现新形式。今后,市教育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主体责任,做到凡进必审。市教育局将联合各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今年的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将以印发的方案的两个附件即小学版正面清单和中学版正面清单为主,各区、各有关部门按照规定严格执行。自2025年起,每年春季开学前一个月,根据各区、各有关部门报来的清单报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做到“凡进必审”,为学校树立坚强有力的“挡箭牌”。
二是推行清单管理,确保增减平衡。市教育局每年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正面清单,对进校园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各类讲座报告等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各区各部门统一执行。未列入正面清单年度计划统筹的事项和凡是影响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三是细化活动流程,严格全程监管。市教育局对各部门进校园活动方案提前进行审批,做到细化活动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如相关活动在校园内的影响范围、活动时长、参与主体、参与人数等都必须提前和学校商议并做好计划安排。做好全程监管,不能“大撒把”,在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结束后,按照要求办理出校手续,做到来去有序。
四是加强专项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市教育局将在每学期开学前后对上一学期的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履行了审批报备程序,是否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是否存在强制摊派或重留痕轻实绩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同时通过监测、举报、核查、通报、约谈、曝光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对扰乱办学,不作为、乱作为的相关部门和个人,将严格问责,严厉追责。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三亚市教育局
2024年9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