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义务教育

三亚这个小学把课堂搬到菜园里 让教学“活”起来……

【字体: 打印
2021-11-05 10:51 三亚传媒融媒体

老师在绿树环绕下教授语文课《绿》,孩子们兴趣盎然。

带着新翻泥土的芳香,一粒粒种子在这里悄然落地,开启它们灿烂的生命之旅。花儿们竞相开放,作物们早已牵枝攀引,将浓浓的绿意展露无遗,收获的季节,园内更是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这就是白超小学师生们引以为傲的校园一角——美丽的绿色生态园。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所偏远乡村小学因为乡土田园课程的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开展,校园变得生机盎然。”三亚市教培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刘顺泉介绍,该校师生把小学课程融进大自然,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劳动实践体验,有效衔接了农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然而,最初接到“田园课程”试点任务时,就连校长董杨雄都有点摸不着门道:“在校园里开垦一片菜园,就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们也都持观望态度,家长们就更不愿意了:“我送孩子来学校不是来种地的!”

“事实上,设置‘田园课程’,绝非只是让孩子们垦荒种菜、体验劳动。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探索出一种既有别传统课堂教学、又符合乡村小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刘顺泉说。

老师把课堂搬进菜园里让教学“活”起来

小小的菜园里,种着青菜、豆角、茄子等。校长董杨雄提醒:不要被满园翠色迷了眼,真正的“玄机”在脚下呢——不同的菜种被种在形状各异的格子里,圆形、三角形、四边形……

白超小学的老师们都说,自从开设“田园课程”,学生们创意不断,校园里生机勃勃。最让家长老师们欣慰的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有的学生成绩落后,但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胆小内敛,但心思细腻缜密。往往就是这样的学生,在“田园课程”中经常得到认可。慢慢的,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起来了、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

据了解,“田园课程”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孩子的性格特点,探索出适宜乡村课堂的教学模式。课程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融入田园,将学生带出课堂,让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知识点,学以致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曾经,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所描绘的令人向往的乡土田园儿童活动场景,如今在白超小学已是常态。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教育局   中文域名:三亚市教育局.政务

主办:三亚市教育局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1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