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动态>工作动态

万里海疆 踏浪逐梦|跟着课本读中国•海南篇

【字体: 打印
2024-10-08 08:49 中国教育报

飞至中国版图南端的上空,万里海疆的蔚蓝,折射着盛夏骄阳的光,穿过舷窗,倒映眼底。

远远望去,海南岛与众多岛屿勾勒出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辽阔海域。这里是天之涯、海之角,是先民们描述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还是传说中孙悟空取得定海神针的地方……

海南究竟蕴藏了多少神奇瑰丽?记者一行日前跟着课本,踏上这座超级海岛。

南溟奇甸,山海绘卷

碧海蓝天,椰林摇曳。关于海南的想象,在三亚体现得淋漓尽致。

“海南岛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十字路口。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拥有海水、阳光、沙滩、森林、温泉、热带物产和民族风情等丰富而独特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砾滩、沙滩。”人教版人文地理下册中所写,与三亚湾的景象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聚集于此,踩着细软的沙滩,小跑着踏进海水中,溅起闪闪浪花。在大海辽阔的胸怀里,人们是回归大自然的赤子。

图为人教版人文地理下册

如果潜入海中,会发现另一番秘境。

“在西沙,海水能见度可以达到十几二十米,千奇百怪的珊瑚就在眼前,不知不觉就会下潜到5米、10米、15米……”中原汉子杨超杰第一次在西沙群岛潜水就被深深震撼。

各式各样的珊瑚犹如盛开在海底的花朵,吸引无数鱼群流连,数不清的色彩交织着、变化着,彰显着大自然的绝佳审美。星罗棋布的珊瑚礁像一串串宝石项链,点缀在海南岛周围,成为蔚蓝大海最璀璨的风景。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是我国最适宜生长珊瑚的区域,拥有中国近海最为广阔的珊瑚礁。”作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杨超杰告诉记者,正是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南海极为丰富的物种。

那份震撼始终埋藏在杨超杰心底,等到下次下潜时被唤醒。“人对美的事物总是流连忘返。”杨超杰如此归因。他的微信头像就是在潜水时拍摄的,照片中的他双手高高举着海星。他又打开相册说:“这是在南海捕的鱼,得两只手才能抬起来。”

南海的波涛,就这样平静而有力地拍向每一个见过这片绚烂深海的人,在他们心中掀起巨浪。

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这样记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突然理解,文中所写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原来并非夸张。

图为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而海南的神奇,才翻开第一页。

如果向大海的另一端走去,会被另一种景象惊艳——苍翠欲滴的绿色中,涵养着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

乘车驶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深处,尽管绕过许多弯,却无法切分这一整片雨林的绿意。树木茂密得让人不禁去想,那些小小的种子是何时以何种形式占领了这片土地?

再步行上山,整个人便陷入了绿色的汪洋。同行的三亚一中地理教师王芳边走边介绍:“这是桫椤,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这是赤杨叶,这是鸡毛松……”

在山顶,记者见到了“吊罗神树”。树旁的石碑作了简洁的介绍:树种陆均松,直径200厘米,树高30米,树龄1500多年。而前来参观的游客、行走山间的护林员、前来研学的学生,赋予这棵古树更深层的含义——

千百年来,海南岛上的动物、植物、人类共享天地日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中延续着。

正值雨季,豪雨浇灌大地。在大自然丰厚的哺育里,我们读懂“南溟奇甸”的含义,那是中国南海的明珠一颗,那是山海绘卷、生生不息的天堂。

世代相守,美丽家园

西岛,距离三亚市核心区仅约8海里。早上8点半,大批游客登岛,西岛的一天正式开始。

对于西岛小学校长黎公权来说,这一切熟悉又陌生。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岛人,黎公权的记忆里,20多年前的西岛没通水没通电,生产工具落后加之环保意识薄弱,海水浑浊。

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故事,到黎公权这代有了变化。2018年,西岛率先在海南启动“无塑生态岛”建设,随后又启动“无废生态岛”建设,西岛居民共同发起“生态西岛十年之约计划”。今天,西岛的“果冻海”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这座2平方千米的小岛焕发第二次生命。

“变化最大的,肯定是学校啊。”黎公权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黎公权到西岛小学工作时教室破旧,他甚至被掉落的石块砸中脑袋。2008年,新的教学楼和教师工作间落成。如今走进校园,海洋活动室、“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环境”等展板体现着这所海岛小学的鲜明特色。

这些年,学校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海洋教育和环境保护课程,教师带着学生走进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开展海洋主题科学教育,走上沙滩参加“净滩”行动。黎公权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让他特别骄傲的是:“学生回流了,9月开学又有2名学生回来上课。”

其实,变的不只是西岛。

2018年以来,海南省共制定、修订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32件,覆盖多个生态文明细分领域;在实验室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开展“种”珊瑚的事业,通过移植和保育的方法修复珊瑚礁群;在三亚市教育局举办的2024年暑期托管中,“森林总动员”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孩子们高喊着“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监测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9.66%。截至目前,海南累计新增红树林面积约2.4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我国的“生态家底”日益丰厚。

关于家园的情感,随时代变迁而愈发深刻。

林思琪是西岛小学学生,最喜欢大海。“我们学校离大海很近。”她带记者逛了逛校园周边。

从西岛小学出发,走20步便是大海,走5分钟,便到了渔村码头。

码头的堤岸浓缩着岛屿漫长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渔民们从这里出发获取大海的馈赠,世代相守、父子相承,当地渔民也将南海唤作“祖宗海”。古时没有钟表,人们就用燃香记时的方式换算航行距离,一炷香就是一更,一更就是十海里,“更路簿”由此得名。“更路簿”记载了南海200多个岛礁的名字,更见证了勤劳、勇敢、智慧的海南人民的奋斗史。

码头的灯塔,指引着渔民归家的路,堤岸尽头,海风吹起国旗,那是祖国深情的守望。

最南高地,生生不息

当一粒种子落在海南,它就能以惊人的速度生长。

从袁隆平发现野生稻打开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到千千万万育种人“追光逐热”科研育种,三亚崖州湾见证了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进程。

这份蓬勃的力量至今依然强劲。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里,南繁硅谷正加速建设。

“健康的鱼爸鱼妈才能繁育健康的鱼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副教授陈燕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科研成果。去年,茅云翔教授团队成功研发棕点石斑鱼40K基因组育种液相芯片,为自主选育更加优质、高产、抗逆的杂交石斑鱼良种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欧阳焱算了一笔账:如今海南石斑鱼亲鱼活体保有量居全国首位,年产受精卵12万公斤,预估产值5亿元,苗种4.2亿尾,预估产值超19亿元。更直观的感受,就是“小时候吃不起的石斑鱼进入寻常百姓家”。

当记者走进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就更能感受到南繁硅谷的巨大能量——生物精准设计育种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种质资源快速鉴定平台等为种业科研提供坚实保障;由院士创新团队、全职科研人员、双聘科研人员和全职博士后组成的科研队伍,共同开展种子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科研项目组织方式,以英雄不问出处的魄力向“卡脖子”难题冲击……

崖州湾科技城内的深海科技城,有着另一种澎湃。

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研制的“深蓝号”波浪滑翔机可以完全依靠海洋波浪能驱动。一旁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更是“重量级”,在刚刚完成的海试中,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标志着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上海交大海南研究院实验室主任毛竞航介绍时神采奕奕,激动和自豪溢于言表。

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海南的沃土中飞快地成长。

从2019年规划建设算起,短短5年多时间,崖州湾科技城围绕“南繁+深海”产业,汇聚了37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19所研究生培养单位、21家科研院所、11999家科技型企业抢滩落户,40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园区累计营收近千亿元。

记者到访时正值暑期,科技城有些安静,但仿佛又涌动着某种激昂之声。直到记者看到实验室墙上的一行字,才恍然大悟——“为了祖国的荣耀”。

这不正是海南发展最新一章的标题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海南考察调研,指引海南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这座岛屿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和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

越是深入海南,就越能感知这里的无限生机。从生态立省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从博鳌论坛到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时代的巨浪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拥抱这片热土。

而当回想起师生谈起科研事业时兴奋的神情、校长回忆校园巨变时的欣慰、孩子们全神贯注画下海南风情的模样……这些海南印象中最生动的部分告诉我们:海南的故事将不断掀起新的高潮。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教育局   中文域名:三亚市教育局.政务

主办:三亚市教育局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1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045号